缠师讲坛-解构缠论,成就缠迷!

搜索

走进毛泽东11:各国没有明伦堂

[复制链接] [分享二维码海报]
 作者| 缠师 发表于 2019-10-10 06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缠迷您好,关注了这么久,何不登入享用更多功能?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

x
康有为〔1〕因为广州修马路,要折毁明伦堂〔2〕,动了肝火,打电给岑伍〔3〕,斥为“侮圣灭伦”。说,“遍游各国,未之前闻。”康先生的话真不错,遍游各国,那里寻得出什么孔子。更寻不出什么明伦堂。
  根据1919年7月14日《湘江评论》创刊号刊印。署名泽东。

注释
  〔1〕康有为,见本书第10页注〔4〕。
  〔2〕明伦堂,我国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名称。
  〔3〕岑,指岑春煊(1861—1933),原名春泽,字云阶,广西西林人。曾任北京政府官员。时为广州护法军政府主席总裁。 伍,指伍廷芳(1842—1922),字文爵,号秩庸,广东新会人。时为广州护法军政府七总裁之一,并兼外长和财长。

-

各地设有祭祀孔子的孔庙

广州搞基建正巧孔庙有点碍事

康有为反对拆孔庙,说这是在侮辱圣贤、毁灭纲伦

还说,这种事(指侮圣灭伦)在哪个国家都没听说过

青年毛泽东咋评价的呢

毛泽东反讽道:康先生的话真不错,遍游各国,哪里寻得出什么孔子。更寻不出什么明伦堂。

这里表明了毛泽东对封建思想的态度

---

什么是民国所宜?(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)

康〔1〕先生又说,“强要拆毁,非民国所宜。”这才是怪!难道定要留着那“君为臣纲”“君君臣臣”的事,才算是“民国所宜”吗?
  根据1919年7月14日《湘江评论》创刊号刊印。署名泽东。

-

上一段讲过去,这一段讲现在,也就是民国

过去,只有中国出孔子和明伦堂(孔庙),现在这些君君臣臣的官僚思想就能顺应时代发展吗,毛泽东在反问

---

大略不是人(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)

邓镕〔1〕在新国会〔2〕云,“尊孔不必设专官,节者〈省〉经费。”张元奇〔3〕云,“内务部祀孔,由茶房录事办理,次长司长不理,要设专官。”内务部的茶房录事,大略不是人。要说是人,怎样连祀孔都不行呢?我想孔老爹的官气到了这么久的年载,量也减少了一点。
  根据1919年7月14日《湘江评论》创刊号刊印。署名泽东。

注释
  〔1〕邓镕,字守瑕,四川成都人。光绪丁酉科优贡。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毕业。历任临时参议院议员、政治会议议员、约法会议议员、参议院参议员、参政院参政员等职。
  〔2〕1918年8月,北京政府皖系军阀段祺瑞等为抵制孙中山等在广州组成的非常国会,废除旧国会而另行成立的国会,被称为新国会。因在国会中皖系军阀控制的安福系(由安福俱乐部得名)占绝大多数,故又称安福国会。
  〔3〕张元奇,字珍午(1858—1922),福建闽侯人。光绪丙戌科进士。辛亥革命后首任福建省长。历任湖南岳州府知府、奉天巡按使、内务次长、参政院参政、肃政厅都肃政使、经济调查局总裁等职。

-

大概不是人

谁大概不是人呢,茶房的录事大概不是人

为什么毛泽东会这么问,因为张元奇觉得茶房录事没有资格祀孔

因此可以得知,毛泽东比较认同邓镕,认为尊孔不设专官可以节省经费

---

走昆仑山到欧洲(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)

张元奇〔1〕又说,“什么讲求新学顺应潮流,本席以为应宗孔逆挽潮流。”不错不错!张先生果然有此力量,那么,扬子江里的潮流,会从昆仑山翻过去。我们到欧洲的,就坐船走昆仑山罢。
  根据1919年7月14日《湘江评论》创刊号刊印。署名泽东。

-

毛主席的脑洞真是大,这比喻太绝了

他反对张元奇用孔子思想治理社会

有多反对呢,这里打了个比方

说,长江里的水原本往东流向大海,但如果尊了孔能治理好当时的社会的话,那么,长江里的水会倒着流,昆仑山都挡不住,一直向西流到欧洲,甚至可以坐船去欧洲

太有画面感了哈哈哈

---

摇身一变(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)

一些官僚式教育家,为世界的大潮卷急了,不提防就会将他们的饭碗冲破,摇身一变,把前日的烂调官腔,轻轻收拾。一些真有所感而改变的,很可佩服。一些则是假变,容易露出他们的马脚。这类人我狠为他羞!很为他危!
  根据1919年7月14日《湘江评论》创刊号刊印。署名泽东。

-

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,不是反对孔子思想,而是反对那些借孔子思想包装自己的官僚式教育家

------

回应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站地图

QQ|更新日志|版权声明|小黑屋|手机版|国恒缠师缠论谈 鲁ICP备2022038653号-2

GMT+8, 2025-1-17 06:47 , Processed in 0.084799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Dz X3.4

© Comsenz

快速回应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